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 文学天地
《梦海拾呓集》序
时间:2017-03-04         来源:    阅览次数:856

身在凡尘 道在心中

黄  莽

 

《梦海拾呓集》共收录诗歌诗词近300首,约30000字,包含了多种体裁,有现代诗歌、古风、律绝、诗词等,集多种类型的写作风格与一书,展现了诗人知识的渊博和创作能力。这次精选了作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表于《达人之家》、《经典文学》、《江山文学》、《大中华乡土家园》、《中华家园》、《西安商报》、《中华文艺》、《诗中国》、《中国作家网》等杂志、报刊和网络文学的部分作品。

舜子的诗歌注重继承中创新,尝试创作形式多样的诗歌,诗句优美凝练,诗意浓厚,诗文清新,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讴歌和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清风正气、凡人的喜怒哀乐和种种情感纠葛与感慨,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诗集感叹人世沧桑,赞美祖国大好风光,从情感、游历、山水多个方面呈现我们眼前,直抵心底,感叹作者的才华,领略作者的情感,例如《江山文学》编者按在评价他的现代诗中道:“《咏松》从各个层面写尽松之精神,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尤为喜欢‘为伍瘦石,绝壁丛生,从容傲然挺立,犹如哨兵威严,神圣忠贞’,更是彰显松之傲骨和顽强的生命力!诗歌采用排比,层层推进的创作方式越加的大气与雄浑。《醒醒吧!正义和自由》诗歌以独特的呐喊方式,唤醒懦弱而沉睡中的人们,唤醒即将消亡的良知,唤醒正义的力量;面对这个丛林法则世界,控诉了它存在的种种丑陋、罪责,进而对它发出了一种宣战。”
   
舜子,近年来常出现在各大网络文学,擅长散文及诗歌。舜子的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层次清晰,想象丰富。诗文雅致,有着婉转的情感,浓郁的诗意,清晰的画面,及大量耐品的好诗句。借用一幅幅打开的画面和大量大自然风景及物象,打开了思考的空间。诗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以轻盈的语言情感感染给读者,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有一种宁静、空灵,超凡脱俗的美。有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凝想,人在画中走,画在诗中留。有的诗意浓厚,深情真挚,有的恬静与温暖,结合现实的喜怒哀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有对人生的感慨,有对新生活的讴歌,有对感情的回味,有对世俗的淡薄,总体格调积极向上,显得丰满而充实,给人轻松的愉悦感。有的是写景的,有的是抒发情怀的,涉及的内容广泛,然都陷得柔致而清雅,凸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以及网络情怀,孤寂情怀,闲适情怀,伤秋的淡淡惆怅,对自然现象的感慨等,都能寄情于景致中,让人读出一些生活的情理来,显得丰满而细腻。在读者面前展示的画面,生动而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很强的立体感和美好的意境。

《龟蛇有别善恶有报》一首寓言诗。语言俏皮,情节诙谐,但又处处含着讥讽。一些设置影射现实,赋予批判的力量。诗歌结尾,善恶有报揭示主旨。
    《秋雨细细诉声声》很可爱的一首诗,“吧嗒吧嗒,哗啦哗啦”,令人忍俊不禁。将秋雨表现的如此美好,诗歌的表达很丰富,秋雨的内涵也十分多面,整体上是一首不错的诗歌,充满童趣的一首。
    《让梦留在思念的天堂》一首动人而美丽的诗歌,作者以深沉饱满的情调抒写着一首抒情的小夜曲,让读者时而潺缓、时而悠扬的乐曲声中,咀嚼着思念的味道,回味着曾经的记忆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中镌刻的美丽与哀愁!在整组诗歌中,作者一次次的歌咏对至爱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所爱的人的美的赞赏,这样的铺垫使诗歌的底蕴更加厚重,以至于整首诗歌洋溢的芬芳更加诱人!
 
    《春逢》典型的借景抒情,用景物衬托孤寂之心,诗人的孤独,往往又需要借物来抒怀,这样就是所谓的走进去,跳出来。说明了一个人的胸怀和自我安慰的方式。
    《癸巳春分记》为新韵,对仗工整,分别从时令的变换,气候铺述以及所见所感,借春抒怀,赞美人间。
    《读秋》秋是用来读的吗?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的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作者善于另辟奇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单读标题,就使人眼前一亮。再读诗,秋天来了,人还没从夏天恍过来呢,为什么呢?因为全球变暖,如今的秋天也还是很炎热的,但每到秋雨来时,还是满凄凉的。作者通过对枫树,云岭,秋雨,秋风,草的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细品,希望通过观察读懂秋,从中感悟了人世无常,不忍见却又见,无可奈何跃于笔端。
    《满江红
·七月之歌》两首作品为歌颂祖国,从百年耻辱到建党建国后的蓬勃发展,从经济的复苏到科技的建设,并与中央倡导的让天更蓝、水更清的环保思想又相结合,词句顺畅激昂,属于歌颂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如梦令
·网事》记录了作者在网上交友学习的过程,反应了作者的品质高尚,意志坚定,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虽然有些创作还属于摸索阶段,但瑕不掩瑜。希望通过本书的面世与广大诗友、方家们的交流,能够更加精进,这也是作者本人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以上仅以为序,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海涵。

                                     二○一四年七月十五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sswd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
 
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诗协官网 中诗协研究会 中诗协文化传媒
电话:010-56148915 18618355782 邮箱:1443940782@qq.com
京ICP备17035301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16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8号6层B座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