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 文学天地
《湖乡之恋》漫品诗书知品德,沧桑壮志亦风流
时间:2017-03-04         来源:本站    阅览次数:915

《湖乡之恋》漫品诗书知品德,沧桑壮志亦风流。

——黄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风爽意,月朗星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瓜果飘香丰收的季节,也是满山红叶美景之时,更是肖老师收获的日子,他的《湖乡之恋》正如江南女子,款款而来,让我感受到风吹过湖面,留下的涟漪。品读着肖老师的诗词,我的思绪徜徉在乡间韵里,不假思索欣赏几首:
《游乌镇》
桐乡古镇江南秀,六十精英结伴游。
泽国悠悠才辈出,千秋风影史中留。

乌镇属于桐乡市,我在那生活差不多10年,对那里人情风俗有所了解。作者一行60人畅游,写下此作,也写出了我的心声。诗中起句点明地点,承句写原因,转句暗含地方特点和人物,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自宋至清出过 64 名进士, 161 名举人,当代著名文学大师矛盾就出生于此。结句议论而带感叹,表达了作者的崇仰之心。这首作品符合绝句的明起章法,简单的叙述中表达了畅游所见所感。
《咏鸟巢》
梦绕魂牵望北京,诗人幸会鸟巢行。
恢弘场馆凝神韵,雄势龙翔世代荣。

    诗人起句直入主题,情感丰盈,多少个日夜,渴望一睹鸟巢风采,有幸成行和目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她不单是世界性建筑,还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荣誉,是我们的骄傲,这种骄傲,给与了每个中国人的自信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点从诗中的转结可以看出,诗人不停留表面,而是通过对鸟巢的观察,把这种精神要传承下去,展现出对祖国梦的美好祈盼!
《赞玉湖》
闲庭漫步玉湖间,风景怡人醉眼帘。
鱼跃莺飞牵浪涌,岚烟紫黛伴云闲。
三秋桂子游人羡,十里荷花妩媚颜。
灌溉良田千万顷,江南歌舞庆丰年。

这首作品写作者秋日闲暇漫步所见,首联交代原因,颔联写所见之景,颈联引用柳永《望海潮》词句写玉湖,这里作者借典赋予了玉湖形象化,展现我们面前的是“十里荷花、三秋桂子”,读后让人浮想联翩,有一游之冲动。这首诗作者善于抓住眼前事物进行铺述,这都都是为尾联做好准备,描写了玉湖的新貌,歌颂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环境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参观新曙光村新农村建设有感》
远望若都城,身临忘返程。
楼台亭阁靓,蔬果稻棉荣。
道路留人影,溪流润物情。
新农前景美,发展惠民生。

这首开篇明旨,给人一种笔到情到一气呵成的感觉。作者先写远望所感,再写置身其中所感,继而写忘返原因。原来农村在改革开放已经发展到有楼房,有休闲的亭台,瓜果飘香,道路宽广整洁,溪水缓缓,新曙光村在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农村特色,并没有破坏环境,新农村最大的特点是集中建设,集中管理,有“城中之城”“城中之村”之说。整首作品歌颂了该村环境和人民精神面貌,是一首反应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
《鹧鸪天•悼念母亲仙逝四周年》
   初夏蛙鸣夜透凉,窗前柚树亦悲伤。难眠抱枕常追忆,睹物思亲愁断肠。   情缕缕,泪行行,千回梦里见慈娘,寒来暑往人犹在,无限哀思寄远方。

慈母仙逝于初夏,每到蛙鸣亦悲伤,就连窗前的柚树都懂作者心情。起片作者抓住景物抒发心怀,追忆母亲。过片写思之切,情不由己泪流满面,多少个梦里见到慈祥的母亲,又多少个梦里醒来,思念中透着凄凉又充满了惆怅,此情此景,其心其人其作,读来怎不叫人为之动容。

作者家乡毛家港镇,这里的人民有着华夏传统的美德和道德观,这点不光在作者本人身上体现,还能通过他的诗词展现于我们面前,通过这些诗词描述让我们更佳了解到小小毛家港镇有四个家庭捐献人体器官,这种大爱精神难能可贵,如黄宏林夫妇去年底出席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还受到习总书记亲自接见,这些无不体现了当地人民淳朴善良,平凡而有着大爱之心。

诗人需要游历,才能增长见闻,作者亦如此,本书中作者有多首描述外出访友和畅游之作,如《登黄山》《游景德镇》《游青岛》《从威海到大连》《到首都》等。诗人是感性的、浪漫的,写作贵在情真意切,发乎于心才能感人,如《赠友人》《赞崔先英女士》《送杨帆同志到新岗位上任》《1990年公务员考试感怀》《怀念焦裕禄》《沉痛悼念胡父去逝》《赠周大庆》等。作者是一名公务员,对实事也有诸多描写,如《办事难》,《马航飞机失联有感》《沁园春•建党91周年庆》《破阵子•抗美援朝停战60周年有感》等,这些作品亦有对现实的抨击,也有对社会主义的改革方针赞赏。作为乡镇公务员,有更多的体会和了解农民的需要,通过诸多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忠于党的事业,关心民生,是一位为民办实事的一位好干部,好领导。

这是一本诗词集,收录了作者多年的绝句,律诗、词和现代诗歌,真实的记录了作者走过的每个春秋。内容主要围绕亲情,友情,实事新闻,山水来描写,感情真挚、细腻。通过本书,让我们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以及人生轨迹,更多内容还需读者细细品味,以上抛砖引玉,浅陋之言,是以为序。

责任编辑:江梦琪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
 
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诗协官网 中诗协研究会 中诗协文化传媒
电话:010-56148915 18618355782 邮箱:1443940782@qq.com
京ICP备17035301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16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8号6层B座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