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 诗词百科
金刚台
时间:2017-07-24         来源:    阅览次数:2081
金刚台
作者:黄莽
金刚台上白云悠,撒豆成兵却落囚。
是否秦王鞭下赶,又疑大禹肋中留。
东西望断一条路,南北连绵百座丘。
凤去龙腾千壑响,银河抖带汇淮流。
 
注释:金刚台位于安徽金寨县与商城交界处。
 

【赏析】

金刚台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如何表现出它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特色是有一定难度的。山水悟道选择了这一题材,不仅将金刚台的地质景观描写得大气磅礴,而且通过美丽动人的历史神话故事赋予这个地方以深厚的历史内涵。

     与众不同的是,诗人没有先描写金刚台的景色,而是先从历史典故入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欲探其究竟。诗人缓缓揭开金刚台的神秘面纱之后,再极力描绘金刚台的风貌,不由得让人心生赞叹之情。整首诗读来犹如欣赏一部宏大的历史剧,又像是在欣赏一幅墨香油画,余味犹存。

首联金刚台上白云悠,撒豆成兵却落囚。起笔平缓,渐入历史情境。诗人先描写金刚台上的悠悠白云,金刚台海拔1584,因奇石纵横、形似金刚而得名,为大别山境内最高峰。诗人没有描写金刚台的全貌,而是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白云这一景物来表现金刚台山势陡峭,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不仅表现力度强,而且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这山顶的悠悠白云飘来又飘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看尽了世间的多少风云变幻?紧接着,诗人即以余少保在金刚台起义最终落得元顺帝之囚这一具有神话色彩的历史故事加以渲染金刚台的历史内涵和神话色彩。余少保原名余思铭,老家江西,成年后在他父亲手下当一名水兵小头目。父亲叫余谱清,元末进士,官至平章,因对元顺帝的朝政不满,便弃政回乡了。后来全国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天下鼎沸,余少保眼见元朝大势已去,就带着一部分水兵和家乡父老约莫有几千人,离开江西另找他路。他们顺着长江往上走到夏口,听说朱元璋的义军在江淮一带势力很大,把元王朝的兵马逼得节节北移,便想在江淮找一个存身之地,以等机会。他们又翻过楚豫界岭来到河南南部的大别山区——光州管辖的雩娄镇西南。发现这块地盘不错,东面是大山,西面是平畈,一条沙河向北缓缓流去,是个屯兵的好地方,便决定在这里插旗为标。把路旁十来户人家的小店子称为余家集,囤兵积粮,声势渐渐地大了起来。这时全国各地义军一方面抗击元朝的进攻,一方面还相互兼并。余少保仍感自己势单力薄,生怕被哪一部分强大的义军吃掉,便同军师在一起商议良策,决定寻找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盘。军师姓雷名五行,据传说和刘伯温是师兄弟。此人会阴阳八卦,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术。二人商量结果,决定顺正东方朝大别山里面寻找理想的地方。他们带领着随身护卫向东走了大约十来里时,发现前面有一片竹园,也就是现在余集雷冲下面的金竹园,也有叫它斑竹园或搬竹园的。雷军师将此地前后左右察看了一阵子,便回过头来对余少保说:这座竹园或许就是余将军以后奠基立业之处。余少保不解其意,想请军师讲个明白。雷五行摇摇头说道:此乃天机,没到时候请将军不必细问。余少保只好记在心下。接着他们又继续向前进发,渡过一条大河,走不多远有一条小溪,小溪正中间横卧着一块大石头,约有两间屋长,形为小船。对面山坡上还长着许多怪石,有的像人站立,有的像鸡打鸣,有的像狗狂吠,或伏或卧,神态各异。雷军师面对这些奇观,轻轻地对余少保说:余将军,你看那小溪中的石船,那山坡上的石人石马石鸡石狗都静静地呆在那里,看样子是等待着你的使唤啊。余少保点头记之。在军师雷五行的协助下,他们在金刚台一带,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垦荒自给,将军队治理得更是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很得民心。不到三年功夫,人马扩展到数万之众。撒豆成兵是传说中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仙法。旧小说戏曲中所说的一种法术。诗人巧用这一典故着力表现余少保的军师雷五行具有撒豆成兵的高超本领,可是余少保最终还是落得元朝囚徒的悲惨境地,实在令人生叹!感慨良多。余少保有高人指点,军事强盛,夺取江山已是胜利在望,可是没有按照军师所说的去做,即将到手的江山与之擦肩而过!金刚台也因这历史故事更富有沧桑之感。读这一句诗很容易勾起我们的探究欲望,很想进一步了解金刚台的历史渊源及故事背景。

颔联是否秦王鞭下赶,又疑大禹肋中留。继续用典,引用秦始皇修长城和大禹治水这两个古老的传说来写出金刚台的由来,使金刚台更富有神秘色彩。

     相传在先秦时期,大别山的主峰不叫金刚台而叫猫头山,远在山海关外。秦始皇修长城时,因当时山海关内外山峦重叠,搬运砖石非常困难,便令手下用九条龙筋制成了一条赶山鞭,第一鞭把泰山赶到神州之东,再赶华山到神州之西,又赶衡山于神州之南,第四鞭,把恒山赶到了神州之北,第五鞭,把禽山赶到了中原。赶完了五座大山,回头一看,还剩卞一座猫头山,把它赶到哪里去呢?下人赶紧报说:中原东南有一片内海,海里有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生灵。秦始皇仰天大笑一声,扬起鞭子,要把猫头山赶去填塞内海,镇压孽龙,刷地一鞭下去,猫头山纹丝不动,又一鞭,还不见动弹,第三鞭狠狠地抽下去,将猫耳朵抽掉一只,还是一动不动。秦始皇怒不可遏,亲褐玉帝,诸来八大金刚,将猫头山抬起甩出,填住内海。躲在海底的那条草龙被压在山下还摇头摆尾地拼命挣扎,将猫头山震得乱晃。秦始皇见此情景,忙从东海借来一根定海神针制服了孽龙。因猫头山是八大金刚所抬,所以叫金刚抬,后来演变为金刚台。至今,金刚台上还有一巨石宛若猫头一耳,人称之为猫耳石。诗人用简洁的五个字秦王鞭下赶高度概括了这一传说。

     金刚台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金刚台这地方是东海的一部分,禹王时期,更是连年暴雨,洪水泛滥, 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制服洪水,大禹率领百姓挖山开河,将洪水引入大海,使大地重见天日。但洪水入海后仍不服输,卷起重重恶浪吞掉了不少田园庄舍。大禹见此情景,便带着裁山剑和赶山鞭来到昆仑山,砍下一座名叫卓尔金的山峰,赶到东海建堤拦海,把海水迅退了数百里。大海见卓尔金山拦住了自己的去路,便以铺天盖地之势向卓尔金山压来。在大海的猛烈冲击下,卓尔金山渐渐力不能支,剧烈地抖动摇晃起来,眼看就要倒塌。在这关键时刻,大禹毅然摘下自己的3根肋骨,变成了3根巨大的定山针,从山顶直插到地层深处。卓尔金有了坚强的主心骨,任凭大海怎样冲击都岿然不动,而且越长越高,象一尊顶天立地的金刚,大禹便把卓尔金山改名为猫耳石,至于那3根定山针,则变成了金刚台上的猫耳石、秤花石、插旗尖三座巨柱似的石峰。诗人也仅用大禹肋中留。这五个字将这个传说概括出来。

     写诗并不是写故事,故事只是表现诗意的一种手段。是否秦王鞭下赶,又疑大禹肋中留。中的是否”“又疑二词写出了诗人的疑问——问金刚台、问传说、问历史......兼而有之,这两个词丰富了诗的内涵,避免了用典的生硬,读来委婉悠长,增加了诗的韵味。

     颈联东西望断一条路,南北连绵百座丘。转入对金刚台地理风貌的描写。有着奇松怪石神斧凿,云遮雾绕天上来之称的金刚台,坐落在青分楚豫天地小,气压嵩衡古今雄的大别山脉中,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由北向南,总体地貌依次表现为丘陵垄岗、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各种地貌相辅相成,组成了青山与绿水一色、奇松与怪石同在的神奇景观。诗人的这一句诗不仅对仗相当工整,而且用气势不凡的词句表现了气势磅礴的金刚山的地质风貌,和前面的神话传说相得益彰,读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诗人采用的是勾勒式的简笔素描,精准地表现了金刚台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有山就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山峰之巅,绝壁之上,常可看到一乱私山泉、一条条白泽。这山泉瀑布又汇成长长短短的溪流,隐行于山缝之问,穿梭于卵石之上,或溅起朵朵白花,或拨响叮咚琴弦。琉璃河、陶家河、郑家河、四道河、掉靴河皆从金刚台的崇山峻岭中流出,奔向淮河母亲的怀抱。 尾联凤去龙腾千壑响,银河抖带汇淮流。就形象地表现了金刚台千沟万壑的风采,同时,诗人采用了夸张手法,用凤去龙腾着力表现金刚台瀑布以及溪涧的各种声响;又将金刚台的条条溪涧比作银河抖下的玉带,写出了金刚台瀑布的美、山泉的清灵,读来令人浮想联翩。汇淮流直接点出千千万万条溪流的归处——奔向淮河母亲。

整首七律,融金刚台的神话故事、地质特征、神奇景色于一体,内容丰富,没有深厚的历史蕴涵和文字功底是难以写尽金刚台的风采的。诗人自学成材,尊李白为师,常撰用其韵,这首《金刚台》就是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韵部所写: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而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又是仿照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山水悟道的《金刚台》与这两首诗相比,都是吟咏某处感事遣怀,格律工稳,但重在表现金刚台的历史文化内涵及金刚台的地理风貌,令人对金刚台心生向往之情,表现的是富有历史底蕴的祖国大好河山。三首同韵诗各具特色,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和比较。(张金英)

 

责任编辑:zsc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
 
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诗协官网 中诗协研究会 中诗协文化传媒
电话:010-56148915 18618355782 邮箱:1443940782@qq.com
京ICP备17035301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16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8号6层B座2009号